一、废油再生蒸馏工艺概述
1.1.废矿物油是指不能使用的油品。其来源于汽车4S店维修换油,船舶废润滑油,工业废润滑油等等;在使用过程中各种添加剂的磨损碳化以及混入了水分、灰尘、其他杂质和机件磨损产生的金属粉末等杂质,导致颜色变黑,油品裂化,粘度增大,生成了有机酸、胶质和沥青状物质。机械、动力、运输等设备的更换油及清洗油;金属杂质、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渣);含油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油及油泥;将这些收集的废油通过减压蒸馏提炼可以得到不同组分的基础油,废油再生蒸馏后重复利用;其节能,环保、保社会价值巨大。
1.2.减压蒸馏工艺是通过降低系统压力,将废润滑油沸点从常压下的400-500℃降至300-350℃,通过汽化催化,分离、冷凝回收重复利用再生基础油组分,达到分离废润滑油里面油溶性杂质和氧化杂质实现废油再生利用的目的。
二、工艺过程
1. 预处理
①.废机油经加热沉降去除机械杂质及游离明水。
②.离心分离去除机械杂质及游离明水。
2.减压蒸馏工艺技术
① 初级蒸馏工艺:闪蒸分离水分和轻组分(石脑油馏分)。
②.二级蒸馏:核心工艺,通过通过特殊蒸发器蒸馏汽化废润滑油可汽化组分,再通过分馏塔分离柴油类非润滑油组分,回收符合再生润滑油馏程、粘度、闪点等使用指标的毛油。
3.废油减压蒸馏提炼工艺原理
废原料油是多种烃类的复杂混合物,减压蒸馏原理是根据混合物的沸点的差异蒸馏分离,利用汽化催化技术,将混合物切割成不同馏程范围馏分,原料油加热后以汽、液混合状态进入分催化塔,在汽化段,汽相与液相分离,汽相进入蒸馏塔的分馏段,在塔内由下至上每经过一块塔盘(或 填料)便与塔盘上液相发生一次传质、传热的过程。由于各组分相对 挥发度不一样,汽相中的重组分部分冷凝下来进入液相,液相中的轻 组分部分蒸发进入汽相。进料中的液相下流至塔的汽提段,依据同样 的原理,进料中较轻的组分进入塔内上升的汽相中。经过汽化催化冷凝,各组分被分离开,越靠近塔的上部,塔盘上的汽液相组分越轻, 塔顶抽出的是最轻的组分汽柴油,在塔底则得到最重的石油产品,由上至下,通过抽出的侧线,可以得到顶线汽柴油、减一线基础油、减二线基础油、减三线基础油、和渣油等 产品。
①. 工艺流程;废机油及废润滑油→预处理脱水→减压蒸馏→溶剂精制基础油→溶剂回收→基础油溶剂汽提→润滑油基础油。
②流程图
4. 再生基础毛油的精制提纯
(1)化学精制
a.添加化学精制剂凝聚固化胶质和部分不饱和烯烃。
b.添加中和剂反应分离油溶性谜、酮、醛和长碳芳烃等有害杂质。
c.极性分子材料吸附补充精制。
(2)溶剂精制
a.采用N-甲基吡咯烷酮做溶剂,循环萃取分离再生基础毛油中的油溶性杂质和烯烃、芳烃等非饱和烷烃组分。
b.极性分子材料补充吸附精制。
三、环保设施技术
a.有组织排放工艺尾气作为辅助燃料经加热燃烧器与加热燃料混合燃烧,燃烧后的烟气再经湿法脱硫和氨,高温脱氮氧化物后达标排放。
b.无组织排放或泄漏气(VOC)采用收风罩和风运导流管收集后,集中送至等离子体处理装置+活性炭吸附+低温催化燃烧净化处理装置处理后达标排放。
c.工艺污水采用沉降折流分油-气浮分油-高速气流脱气-微电解处理-生化处理净化工艺路线,经处理的净化水可实现达标排放。
四、蒸馏基础油技术参数指标
(1)、基础油产品指标
序号 | 名称 | 基础油油指标 | 基础油指标 | 基础油指标 | 基础油指标 | 副产品 |
a | 蒸馏基础油 | 150SN | 250SN | 塔顶柴油类、石脑油、蒸馏残渣油 | ||
b | 蒸馏基础油 | 150SN | 250SN | 500SN | ||
c. | 蒸馏基础油 | 75SN | 150SN | 250SN | 350SN |
(2) 基础油产品技术参数
序号 | 名称 | 技术参数 | 备注 |
1 | 75SN运动粘度 | (40℃)16-22 cSt | |
2 | 闪点(开口杯) | ≥180℃ | |
3 | 粘度指数 | ≥90 | |
4 | 酸值 | mg KOH/g≤0.1 | |
5 | 倾点 | ASTMD97≤-15℃ | |
6 | 色度 | ≤1.5(铁钴法) |
(3) 基础油产品技术参数
序号 | 名称 | 技术参数 | 备注 |
1 | 150SN运动粘度 | (40℃)28-32 cSt | |
2 | 闪点(开口杯) | ≥200℃ | |
3 | 粘度指数 | ≥90 | |
4 | 酸值 | mg KOH/g≤0.1 | |
5 | 倾点 | ASTMD97≤-15℃ | |
6 | 色度 | ≤1.5(铁钴法) |
(4) 基础油产品技术参数
序号 | 名称 | 技术参数 | 备注 |
1 | 250SN运动粘度 | (40℃)38-46 cSt | |
2 | 闪点(开口杯) | ≥210℃ | |
3 | 粘度指数 | ≥90 | |
4 | 酸值 | mg KOH/g≤0.1 | |
5 | 倾点 | ASTMD97≤-15℃ | |
6 | 色度 | ≤2.0(铁钴法) |
(5) 基础油产品技术参数
序号 | 名称 | 技术参数 | 备注 |
1 | 350SN运动粘度 | (40℃)60-65 cSt | |
2 | 闪点(开口杯) | ≥220℃ | |
3 | 粘度指数 | ≥90 | |
4 | 酸值 | mg KOH/g≤0.1 | |
5 | 倾点 | ASTMD97≤-15℃ | |
6 | 色度 | ≤2.0(铁钴法) |
(6) 基础油产品技术参数
序号 | 名称 | 技术参数 | 备注 |
1 | 500SN运动粘度 | (40℃)70-80 cSt | |
2 | 闪点(开口杯) | ≥230℃ | |
3 | 粘度指数 | ≥90 | |
4 | 酸值 | mg KOH/g≤0.1 | |
5 | 倾点 | ASTMD97≤-15℃ | |
6 | 色度 | ≤2.0(铁钴法) |